党的十八大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指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从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去年由于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国际粮食市场供求趋紧,价格上涨。历史经验证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是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市场价格稳定的重要支撑。
因此,加强国内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一项尤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粮食市场供应平稳价格基本稳定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运行比较平稳的特点。
(一)国内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1791亿斤,增产367亿斤,实现了“九连增”,并且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粮食消费继续增长,预计全年产需总量继续保持紧平衡的状态,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仍然较大,需要进口弥补。2013年国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的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组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以赴实现全年粮食有个好收成。据农业部消息,2013年将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同时,预计粮食消费继续保持刚性稳步增长,全年产需总量仍将呈现紧平衡的状态。
(二)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由于粮食连续丰收,加上进出口调剂等因素,近年来国家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7%~18%粮食安全线,库存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改善。总体看,目前粮食库存充足,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临时存储粮油库存也有所增加,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这也为我们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和保供稳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粮食进口增幅较大目前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产需基本平衡,虽然近几年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不足2%,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和充实库存;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由于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量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共进口粮食1215亿斤,其中大豆进口1052亿斤。今年1~11月我国共进口粮食1463亿斤,同比增加324亿斤,其中大豆1050亿斤,同比增加107亿斤。总体看,我国小麦、大米等口粮品种自给率较高,进口量将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进口了部分专用小麦和大米主要用于品种调剂。虽然国内玉米消费增长较快,但近两年我国玉米产量持续大幅增长,国内玉米市场并没有形成对进口的依赖。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预计未来我国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大豆等油脂油料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四)国内市场价格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受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保持平稳上涨的态势。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本年度末,主产区小麦、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每百斤112.3元、132.1元、143.7元、108.4元、230.8元,同比分别上涨8.8%、0.4%、1.8%、2.6%、13.2%。受原粮收购价格上涨推动,成品粮油零售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小麦粉、籼米、粳米、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百斤184元、212元、245元、589元、659元、1154元,同比分别上涨2.7%、4.7%、3.4%、5.1%、5.6%、10%。
(五)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2012年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澳大利亚等粮食主产国相继出现严重干旱天气,粮食减产的预期强烈,再加上一些投机炒作的因素,致使国际市场玉米、大豆、小麦期货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超过50%。玉米、大豆价格超过2008年高点,再创历史新高,小麦价格也涨到了历史高位。自9月份以来,随着新粮的陆续收获,减产幅度低于预期,玉米及豆类期货价格又大幅下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粮食保持增产,市场供应充足,粮价上涨幅度明显小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维护了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从长远看世界粮食供求仍将是偏紧的趋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和调剂国内粮食市场产需缺口的空间有限,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因此,要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发展国内生产,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同时,通过适量的进出口来进行品种和余缺调剂,为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和供需平衡服务。
2.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保障市场平稳有序
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市场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保证粮油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一)全力抓好粮食收购,保护农民利益一是及时安排部署粮食收购工作。在夏季粮油、早籼稻和秋粮收购前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收购工作,要求各地正确把握市场形势,立足早收粮、多收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按照粮食收购的政策规定,提供优质服务,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组织专项检查粮油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规范收购市场秩序,确保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抓好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修改完善并及时公布小麦、早籼稻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严格委托收储企业资格条件,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和补贴机制等。夏粮收购开始后,由于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江苏等6个主产省先后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根据收购情况及时增加委托收储库点,满足农民售粮需要。由于早籼稻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预案未启动。根据秋粮上市和市场价格情况,在黑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三是适时启动国家临时收储。根据生产形势和市场价格情况,继续对油菜籽、大豆、玉米等实行了临时收储政策。冬、春播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于收获后在15个省(区)适时启动。大豆、玉米临时收储先后于秋粮收获季节在东北4省(区)启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国家掌握粮源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积极引导各类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收购,搞活粮食流通。各级粮食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企业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搞活粮食流通,充分调动了各类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收购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据统计,各类粮食企业2012全年至今收购量在6000亿斤左右,为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坚持常年竞价销售,多措并举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一是安排政策性粮食投放市场。每周安排国家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根据市场情况和调控需要,把握好销售节奏和力度,适时调整销售品种、数量和底价,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进一步完善交易细则,根据小麦加工企业生产能力等条件,适当扩大国家临时存储小麦和大豆竞买企业范围。2012年全年共安排竞价交易会100场,累计成交政策性粮食370亿斤。
二是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对粮食主销区、沿海缺粮省市、自然灾害发生地区,提前做好粮食移库和市场投放工作,确保粮油供应和市场稳定。在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立即启动粮油保供稳价工作协调会商机制,研究落实保供稳价各项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三是积极组织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为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优化库存布局,缓解主产区仓容压力,2012年有关部门共组织国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调运计划70亿斤,从主产区移库至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做到储备粮“柜台前移”,为保证供应、稳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推动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积极支持组织粮食生产大省和销区省市开展粮食产销协作洽谈等大型产销合作机制。召开产销合作座谈会,深入调研产销合作典型,了解各地产销合作开展情况,提高产销合作水平。帮助地方协调解决铁路运输困难等问题。加强对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和区域平衡。
(三)完善储备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一是及时充实储备库存。每年在新粮上市后,通过直接收购、轮换收购、进口转储等方式,对中央储备稻谷、玉米、大豆和食用油进行补库和增储,优化了地区布局和品种结构,夯实了调控物质基础。同时,各地按照国家指导性计划,进一步充实地方粮油储备,特别是成品粮油和小包装粮油储备,优化储备结构,增强了调控市场的能力。
二是继续推进粮食应急工作。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做好粮食应急工作,推进大中城市成品粮应急储备库建设试点。举办粮食应急预案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和介绍应急方面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细化操作方案,健全工作制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承担应急任务的粮食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供应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更好地满足粮食应急工作需要打下了坚实基础。
3.做好粮食流通和调控工作是保证市场供应的重要举措
(一)组织好粮食收购工作,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一是认真抓好粮食收购。粮食收购关系到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关系到粮食宏观调控和保供稳价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种粮农民的具体体现。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和督促所有粮食收购企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这是广大粮食企业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的行业基本操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帮助种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有力支持。
二是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解决收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粮食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及时研究完善粮食收购政策。2013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政策,健全政策性粮食收购的启动和监管机制,积极做好政策性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市场价格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托市收购价格时,及时启动政策性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维护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一是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继续分期分批安排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并适时调整销售品种、数量和底价,稳定市场预期,保证市场供应。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和已销售粮食顺利出库。
二是根据市场调控需要,继续组织好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充实销区和价格易波动地区的粮食库存。
三是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销区有稳定的粮源。
四是及早部署节日和重大会议粮油市场供应工作,跟踪了解和掌握粮油购销、加工、库存、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加强货源组织调度,确保成品粮油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不断档、不脱销,保持粮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三)健全粮食储备和应急保供体系一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适当增加库存薄弱地区中央储备规模,逐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地区布局。各地要择机补充地方储备库存,掌握调控粮源;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和成品粮油比例;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及价格易波动地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抓紧将成品粮油储备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二是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细化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应急保障资金和应急保供载体。健全应急粮油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确保在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时按有关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三是加大市场监测频率和监测力度。适时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监测频率和监测力度,增强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为宏观调控提供第一手信息。
四是加强市场形势分析预测。及时对粮食购销存、进出口、价格及城乡居民家庭存粮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实现对粮油供应和保障能力的综合评判,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摘自《粮油市场报》